100元购买“一站式套餐”
近日,有知名主播直播退款率超70%的消息被曝光,引发关注。据媒体报道,“双11”期间某当红脱口秀演员的一场直播结束时,311万观众中实际到场的不到11万,其他观众都是通过“拉长人数”来的。付钱。评论区与演员互动的“粉丝”的评论也大多被机器“刷”了。
采访中,不少消费者在肯定直播消费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产品质量和直播间数据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认为直播夸大了部分产品的功效。
在某电商平台上,工人日报记者使用关键词“直播诈骗”搜索相关内容,发现该内容已被屏蔽。但换成“直播号”、“直播神器”等关键词后,依然可以搜索到。前往订购商店。这些商家的店铺页面上没有太多介绍。有的仅使用“可办理电子商务业务”等简单介绍。详情需要咨询微信。
记者联系了一位商家,理由是他需要直播带货增加粉丝。店家客服回复:100人50元,100人“一站式套餐”+零食(点赞)+互动+全程配合,100元。客服还告诉记者,5元可以买3万个赞。
记者发现,那些代购账号虽然可以点击购物,但并未实际下单时,系统却判定为“去购物”,给直播间真正想要的观众造成了“热卖”的错觉。购物。
此外,在一些QQ群、微信群中,还有商家组织真实粉丝进行直播,收集数据。粉丝进入直播间观看几分钟即可获得报酬。
“很多主播都直播了好几场,观看人数都是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这个数据太灌水了。”一位电商平台销售经理告诉记者。
北京德和恒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晓明对工人日报记者表示,我国目前对直播数据造假的法律监管力度不够,造假成本较低。同时,商户、刷流量机构、电商平台分属不同地区,市场监管等部门跨地区管理和执法将存在一定难度。
商家也成为“泡沫数据”的受害者
记者了解到,直播数据造假受到侵害的不仅仅是消费者,一些商家也成为受害者。
对于商家来说,直播带来的退货率是比较高的。考虑到产品成本、运营成本、物流成本,再加上“坑费”(指定主播带货所需),动辄几十万、几十万元。付费)”,只能赔钱。但主播可以利用“泡沫数据”接手下一个商家的直播。
王晓明律师告诉记者,在直播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商家都在寻找有影响力、人气、有带货能力的主播。带货的影响力主播已经成为“卖家市场”。
“主播往往更愿意与大品牌合作,如果是小公司或者小品牌,主播投入的资源就会更少。”一位国外面膜品牌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一旦掉进他们虚假数据的坑里,商家就很难赢回相应的权益。”
记者了解到,除了向在直播领域拥有话语权的主播收取高额“坑费”外,商家还需要给主播提成,作为销售额方面的“佣金”。这样一来,对于一些卖得不好的产品,商家往往会通过直播冒着赔钱的风险。
今年8月,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消费扶贫行动新闻发布会。发布会上,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洪天云批评了一些贫困地区请明星直播带货的现象:“目前,我们发现,很少有地区邀请明星直播带货,最终邀请明星直播带货的成本与直播效果并不成正比。”
商品健康发展需明确各方权利与责任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我国电商直播用户规模为3.09亿。仅今年上半年,国内电商直播场次就超过1000万场,活跃主播超过40万。业内人士认为,直播电商行业规模尚未饱和,预计未来两年仍将保持高速增长趋势。现在是时候规范由此产生的数据欺诈问题了。
11月13日,国家网信办会同有关部门起草了《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公开征求了公众的意见。指出,直播间经营者、直播营销者从事互联网直播营销信息内容服务,不得伪造、篡改关注、浏览量、点赞、交易等数据流量。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认为,直播立法非常有必要。他认为《意见稿》非常及时。不仅对主播提出了要求,也明确了直播平台的责任。 “只有明确各方权利和责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监管处罚和打击力度,才能促进直播行业健康发展。”
事实上,今年7月正式实施的《网络直播营销活动行为准则》,已经对直播带货行业中的欺诈订单、虚假宣传的情况做出了规定。规定指出,网络直播营销主体不得利用操纵订单、炒信等流量欺诈手段,编造、篡改交易数据、用户评价,不得进行虚假或者误导性的商业促销,欺骗或者欺骗他人。误导消费者。
业内人士提醒消费者,通过直播购物时,应谨慎对待直播中的各项数据以及主播声称的销量和使用效果,仔细筛选、考虑后再购买,同时也要保留好购物凭证,以方便使用。未来的维权。对于商家来说,直播并不单靠主播来产生巨大的交易额。归根结底,还是取决于品牌影响力和产品品质本身。高质量的直播应该实现品牌美誉度和销量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