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明星微博一年浏览量破亿,评论区被大量类似账号转发;某电视剧33天播放量309亿,最高单日播放量达到14亿;某电影票房过10亿元,被曝同影院播出15分钟……在“数据为王”的背景下,数据流量造假问题已成痼疾这种病一直困扰着影视娱乐业的发展,并受到舆论的批评。
“数据为王”背景下数据造假频发
近期,各娱乐行业疑似数据流量造假事件频发。一些缺乏作品的“流量哥们”为了维持自己的人气,花重金“买热搜”、“买粉丝”;一些影视作品的宣播也被曝出“买流量”、“买收视率”,行业数据流量造假问题引发热议。
微博粉丝可以买,发帖、评论数据可以“刷”,甚至热搜排名也可以买。曾有歌手透露,唱片公司买下“热搜榜”第五名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新歌。随着“自曝买榜”成为舆论热议话题,热搜排行榜上歌手的热搜关键词也立即消失。
网络上,有关电视剧播放量破纪录的消息层出不穷。当人们还在为某部电视剧200亿在线播放量的纪录感到惊讶时,另一部电视剧紧随其后,在线播放量超过400亿。不仅总观看量惊人,电视剧的日观看量也令人瞠目结舌。部分剧集日最高浏览量高达16亿次。
截至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用户不到8亿。与那些轻松达到每天数十亿浏览量的数字相比,这意味着中国每个互联网用户平均每天贡献2到3次浏览量。
数据流量造假产业链暗流涌动
当流量意味着金钱时,影视行业依赖流量数据的诈骗链条暗流涌动。
一位曾在某流量明星粉丝数据组工作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很多流量明星都会有一个或多个“数据组”和“网络宣传组”,进行“刷流量”操作。主要工具是微博。对于小账户来说,这些微博账户可以在网上购买,甚至还有一些网站可以用来做生意。根据该人士提供的多个网址,记者发现,根据微博级别、国内/国外手机号码、邮箱格式、信息是否填写等因素,小账户价格为0.55元/个。件或1元/15件。
据明星粉丝周女士介绍,数据制作的部分资金来自艺人团队/公司,粉丝也会自发筹集资金。购买微博账号后,仍需绑定后才能使用。购买包月会员后,您可以通过“超级粉丝支持”(即“星源”)App一键绑定账户。绑定号码的费用为每个账户0.2元。
除了可以买转发数之外,还可以买粉丝数、点赞数、评论数、阅读数等。根据粉丝提供的价目表,某媒体公司为初级粉丝、模拟粉丝、优质真人粉丝提供45元/万元到1000元/万元不等的价格。刷点赞价格为100个粉丝3元。 。该媒体公司还声称“与各大直播平台都有业务往来,为工作室和公司制定营销计划,并可以签署保密协议,因此永远不会有任何后顾之忧”。
“无论是视频网站还是社交平台,很多需要流量的地方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欺诈问题,而且都是由专门的流量公司运营的。”某卫星电视台工作人员说道。记者发现,在不少网店,只需要花30元,一条短视频的观看次数就增加1万倍。 10元可以买200个赞,20元可以买500个赞,300元可以加1万人。扇子。
此外,影视剧“抢流量”也是常事。很多“冲单”企业利用多个域名不断改变访问IP地址,不断访问视频网站,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视频访问量。
由此来看,假数据剪出了一整套“皇帝的新装”:粉丝数、热搜话题榜、IP估值榜、收视率、点击率、评分榜、时尚指数榜……榜单层出不穷,各种“影响力”假象控制舆论、影响资本市场估值。
多规结合治理,减少“虚火”数量
这些“灌水”的数字既不能反映真实的市场状况,也不能指导市场的健康运行,更不能反映国内电视剧拍摄的真实情况。为了对抗这种癌症,监管部门频繁采取行动。但从体制机制的角度根治这一问题,建立有效的预防、纠正和应对方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流量欺诈的治理应该是一个多主体、多元化、综合性的监管过程。”中国互联网协会研究中心秘书长吴申阔认为,首先要明确各主体的权利和责任,鼓励各方积极承担相关责任。例如,立法部门应尽快填补这方面的法律空白。其次,执法部门还应创新监管方式,可以采取建立“黑名单”、曝光违规者的形式,为行业发展划下红线,加大处罚力度。
目前,刷量产业链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这也对数据安全和系统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网络安全专家建议,监管机构应采取行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建立相关监控平台和反冲刷系统,提高治理效率。
对于陷入“流量欺诈”漩涡的视频网站和社交平台来说,树立理性竞争观,坚决打击增加流量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各平台可以借鉴电商打假模式,构建平台间统一的打假联盟,纳入执法和舆论监督力量。”吴申阔说。
”
打击“流量诈骗”任重而道远!
你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