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直播销售的商业奇迹背后,却存在着流量注入、销售造假、高退货率等层出不穷的争议话题。
喧嚣之中,谁在被直播喂饱? 谁遭受了损失? 半月潭记者对主播、主播运营机构、销售公司等产业链各环节人士进行深度采访,还原直播带货真实生态,揭开直播背后的乱象。
花钱直播,赔钱也能赚钱
“6·18”临近,看着各大平台火爆的直播场景,一家护肤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华哥”感慨万千。 一开始,他以最快的速度抢占直播市场,一年赚了近2000万元,在某知名电商平台排名行业第二。 但最终,他们却面临着越卖越亏的困境。 优惠结束后,订单大幅下降。 经过一番努力,公司却陷入了困境。
当前,一些企业正面临直播带货的“窗口期”,试图抓住机遇乘势而上,于是主动或被动地涌入直播带货的红海。 然而,一家公司想要脱颖而出并不容易。 “假赚真亏”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真实经历。 面对直播“打折引流量、低价引粉丝”的生存法则,不少商家纷纷开出“全网最低价”,希望以薄利多销抢占市场。 结果就是既没有销售额,也没有利润。
一家专注于网络营销的公司曾与直播平台上的知名主播合作。 对方要求公司不断降价。 最终,虽然卖出了8000多件产品,但公司最终亏损3万多元。
在直播产业链中,企业可能会亏损,但主播和平台几乎可以保证盈利。 江西某主播运营机构负责人何传明表示,主播的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来源——“坑费”和佣金分成。 主播在直播时往往会推荐很多产品,其中一款产品就是“坑”。 商家需要支付固定的“槽位费”,才能让自己的产品在有限的直播时长内“占据一个槽位”。 根据主播本身的规模大小,“坑费”一般在几万到几十万元不等。 同时,主播还会根据交易量抽取一定比例的佣金。 佣金比例一般在20%到30%之间。
“我靠直播单月收入高达12万元。” 拥有20万粉丝的小主播小雅告诉半月谈记者,她做了半年多的主播后,买了房子、买了车。
带货“套路”多,“占别人便宜”变成“被困”
此前,“380万粉丝、353万点击、0交易”事件一度成为直播购物圈的热门话题。 半月潭记者发现,由于新兴业态缺乏监管,一些企业在参与直播带货时频频遭遇“套路”,所缴纳的所谓“坑费”最终变成了“陷阱费”。 ”
抖音()以多种方式“陷阱”企业——
陷阱一:流量诈骗。 “我跟很多抖音公司谈过,但没有人愿意签保销量的合同。” 一家化妆品公司联合创始人郑先锋表示,公司曾经看中了一位粉丝100万的网红,点赞、互动等数据也很高。 这位主播在介绍公司产品时也获得了7万到8万的点赞,但最终的交易金额只有一两千元。 “不计算人工成本,6万元的‘坑费’就被浪费了。当我质疑他们的数据造假时,他们却指责我们的产品不好。”
抖音()一位负责人揭秘——行业内粉丝数、点赞数、评论数确实存在造假行为。 还有一些第三方数据公司专门为抖音()或个人主播提供信息。 提供专业的直播间数据打包服务。 “比如有的直播有7万到8万点赞,但互动的人只有300到400人,这显然不合理。” 郑先锋说道。
陷阱二:骗“座费”。 一些抖音专门针对企业骗取“时段费”。 这些抖音()会招募一批主播,让每个主播先“培养”几万个“假粉丝”,然后以每张“坑费”三五百元不等的价格吸引投资。
业内人士表示,此类抖音大多针对中小企业,专门骗取“坑费”。 中小企业看到“坑费”便宜,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与。 最终,他们的钱被骗了,货也生产不出来。 每个坑的费用为500元,30个坑可分成一场直播。 一名主播光靠“坑费”一晚上就能赚1.5万元。
陷阱3:现在购买然后退缩。 几次亏损后,一些企业逐渐找准了低级“套路”,有的企业开始强迫他们与主播签订保底销售协议。 然而,直播的陷阱远不止于此。 即使企业与一些主播达成保底销售的协议,他们仍然可能会被骗。
“有些产品的退货率高达40%,这并不一定是产品质量问题。” 小雅表示,有的主播雇人下单、买货来提升业绩,赚取“槽位费”和佣金后,再退货。 这种情况在货到付款的情况下效果比较好,雇来刷单的人直接拒绝就可以了。
直播要尽快走出野蛮生长
不久前,南昌市市民万女士向南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投诉称,她在某电商平台直播间购买了抖音()销售的虾。 收到后,她发现有些虾已经变质了。 都是黑的。”当她在直播间向商家询问原因时,却被污蔑为“专业差评”。
绝无巧合。 今年,某明星主播一次直播销售额破亿元,但其中不少产品因虚假广告被处罚。 中消协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网络调查报告》也显示,消费者对虚假宣传、货源不正当等乱象颇为担忧。 “假货太多”、“良莠不齐”、“货不对劲”是消费者经常反馈的内容。
直播带货频频翻车背后的原因是一些抖音和主播缺乏足够的产品识别能力,有的甚至直播不求质量、不花钱。
“产品选择需要从价格、品牌、体验等多个维度严格把控。” 何传明表示,一些主播只想快速赚钱,根本不考虑商品质量,导致退货率非常高。
“这是对我们合作伙伴的不负责任,最终会毁掉市场,影响整个行业的声誉。” 小雅说,虽然她是一名直播主播,但她很少在直播平台上买东西。 “有些产品的质量很难保证。” ”。
今年5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将“网络营销员”列为新增的10个职业之一,并专门设立了“直播销售员”岗位类别。 业内人士希望有关部门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制定行业标准,引导直播从野蛮生长走向规范化,促进行业长期健康发展。